汁反复浸染的重磅丝绒,沉甸甸地压在江南这座名为不语的古宅之上。时值夏末,白日里的蝉鸣早已匿迹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真空的死寂,连风都吝啬地收敛了脚步。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料的朽气、潮湿苔藓的土腥,以及一丝若有若无、类似陈旧血渍的铁锈味。 方砚秋正蹲在一处穿堂的回廊下,借着头戴式探照灯微弱而聚焦的光束,仔细观察着廊柱底部石础上几不可见的刻痕。他鼻梁上架着一副带有放大镜片的特制眼镜,镜片后的眼睛眯缝着,几乎要贴到那冰冷的青石上。作为文物修复专业的研究生,这种显微观察强迫症早已是他的本能。 这里的风化程度……比西厢那根柱子轻了至少15%。他喃喃自语,指尖戴着白色无尘手套,轻柔地拂过石础边缘一道细如发丝的裂纹,受力点也有微小偏移,大概0.8毫米。这与我们昨天测绘的数据不符。 他的身边散落着各种专业工具:激光测距仪、温湿度计、小型光谱分析仪,以及一台屏幕上正运行着复杂三维建模软件的平板电脑。软件界面中,一座与不语古宅结构完全一致的数字模型正随着他的操作,不断调整着细节参数。记录、分析、建模——这是方砚秋对抗未知的方式。 不远处,一个穿着黑色冲锋衣、身材高挑的女子正半跪在地,专注地检查着地面。她是秦昭,一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