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,心中权衡着朱高燧提出的条件与背后的动机。 他深知,大赦天下与赦免解缙确有其政治价值,能够稳固民心,展现新君的宽仁,但这也绝不能成为朱高燧逃脱罪责的借口。 “三叔,”朱瞻基的声音沉稳而坚决,“你的建议,我会慎重考虑。大赦天下与解缙之事,关乎国体民心,非一人之私情可决。至于你提到的私事处理,我理解你的立场,但你也需明白,你的每一步行动,都必须在朝廷的监视之下进行。” 朱高燧心中暗自盘算,他知道朱瞻基的精明与谨慎,想要完全摆脱监视几乎不可能。 然而,他也意识到,这是自己争取时间,布局后路的唯一机会。 于是,他点了点头,表现出一种无奈却接受的态度:“贤侄所言极是,我愿意接受一切安排。 只是,关于左右护卫与火绳枪制造之法,此乃我多年心血,若能让我在离开前做些妥善安排,以确保这些力量不至于落入不法之徒之手,我将感激不尽。” 朱瞻基眯起眼睛,审视着朱高燧,试图从他眼中读出真诚或是狡诈。 片刻后,他缓缓说道:“三叔,你的顾虑我亦理解。 这样吧,你可在三日内,将左右护卫整编,交由我指定的将领暂时统领,待你北京之行结束后,再根据朝廷旨意决定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