易路过一处窝棚,称为“讨活窝”。 年关将至,百姓从各地涌入京城谋生,京城外,最便宜的住宿费用至少都要每月三钱银子。 他们便在城外临时搭建窝棚。 随着人数增多,窝棚沿着城外的一条主要道路延伸排列,逐渐形成一条“棚道”,成为一条集聚地。 人一多了,就有生意。 慢慢的,棚道两旁出现了简单的饮食摊位、杂货铺,甚至有些人在棚内设立小型工坊,提供手工、修补等服务。 就有了现在稍有规模的“讨活窝”。 等陈易怒气冲冲回到县衙时,点卯早已结束,因为迟到,他被罚了一钱银子。 几个捕班同僚一把拉住了他。 “陈易!” 一个捕快拍了拍他的肩膀,笑嘻嘻地说道:“人手不够,帮忙把这些贴了!” 说着,一叠告示塞到他手里。 心里不爽的陈易接过告示,随意翻看,大部分是寻找失踪人口。 还有就是一张通缉告示。 上面画着一个中年男子,眉目俊朗,目光坚毅,身高标注七尺有余,容貌极为突出。 通缉令上赫然写着: 缉拿人犯桑榆,赏金一万两,封侯。 桑榆师承云龙书院...